时间: 2025-03-08 19:59:30 | 作者: 加热蒸发皿
“改革发展奋发奖”由中心党委研究设立,用以表彰在重点任务方面持续攻坚、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在治理效能方面取得提升,为中心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团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国资委、能源局等三部委联合开展了全面加强核电行业核安全管理专项行动,核安全中心作为技术上的支持单位,联合全中心各部门成立专班,及时高效完成行动方案、自查/核查/检查指南、周报月报等编制及指南宣贯工作,组织各部门全程参加三部委检查,完成总结报告编制,圆满完成技术上的支持任务。
负责聚变监管政策专项研究工作,跟踪调研国外聚变装置监管政策,翻译十余份技术报告;提出我国聚变装置分级分类办法,完成国内新建聚变实验装置分类界定及辐射安全许可审评;开展聚变环评、许可技术规范研究,对聚变装置辐射源项、场所分区布局、放射性废物回收处理处置、氚控制与衡算、实物保护、电磁辐射、事故分析方法等要素开展深入研究,形成多项研究报告。
在核电发展新形势下,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上的支持国家队,持续推动AP系列、M310及改进型、华龙一号堆型安全审评工作,针对不同堆型特点、深入机理问题研究,确定各堆型安全提升改进方向,做好面对堆型突发重大问题的技术储备,形成针对性研究报告。AP系列工作组已召开多次工作组会议,开展10余次技术调研,研讨形成AP堆型的10个共性及重要问题。M310及改进工作组跟踪全国38台机组运行总体安全态势,注重关键共性问题凝练,扎实推进核级焊缝等级不满足RCC-M要求等问题的处理落实。华龙一号工作组系统研究堆型安全分析审评以及共性问题处理,形成华龙一号堆型审评总结报告,为后续堆型批量化建设的标准化和差异化审评奠定基础。
首次开展多基地乏燃料公海铁联运审评,解决了核损害赔偿责任、运输方案、组织模式等难点问题。完成了多基地乏燃料公海铁联运活动,提高了乏燃料外运效率。首次开展满载货包(10个)的乏燃料公海铁联运审评,攻克了新容器首次使用、货包栓系系统模块设计和分析、辐射防护等问题,为乏燃料高质高效外运贡献力量。
持续推动核燃料可靠性提升全链条联合行动,小切口科研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核燃料安全研究课题及指南,为核安全监管科研专项立项提供有力支持;开展燃料破损数据、燃料检查能力等专题调研,建立国内燃料破损和缺陷数据库、国外燃料破损事件库;开展大型商用压水堆燃料破损和失效机理研究,完成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报告20余份;编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余项,撰写政研报告、技术见解、技术观点、专有技术30余项。
开创性建立了基于RCC-M标准设计的核电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定期水压试验定量评估缺陷检验能力的方法论,开发了一系列无损检验和压力试验装置,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标准,研究成果推动了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水压试验与在役检查策略调整的技术文件,高效有序地引领核电运营领域检验策略优化,从监管层面前瞻性的研究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长期致力于大型商用压水堆自主化燃料组件入堆辐照应用安全评价工作,首次构建了一套压水堆燃料组件入堆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国家核安全局审评指南1份、核安全导则1份,制定标准9项,完成自主化燃料组件入堆辐照安全评价报告24份;编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核能开发科技报告20余份,发表论文10篇。研究成果荣获核能行业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4年中心年度学术奖,撰写相关论文获得中心优秀论文二等奖。
建立了国内首个全面的、系统性的自主化三代核电安全审评校核计算分析模型库,开发了辐射屏蔽专用蒙卡程序RShieldMC,优化完善了核电厂典型核素在棕壤和风砂土垂直迁移模式,建立了核电厂区域尺度拉格朗日大气扩散模式系统,提出了飞机冲击载荷曲线的工程计算模型,开展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导热能力裕度验证试验,有效地完善了核安全审评手段和方法,提升了核安全审评能力和深度。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环保科技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聚焦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焊缝单侧扫查、高温部件耐久性能、碘-129精准测量等行业共性难题,推进超声单侧扫查、高温性能验证、加速器质谱等实验室及核安全软件共享平台建设,形成试验验证和校核能力,有力支撑核安全审评,保障核电厂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发挥辐射环境监视测定实验室作用,为辐射环境安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提供有力支撑。
为积极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试点,中心组织成立预算编报联合工作组。按照零基预算理念和改革要求,打破定基预算僵化模式,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和审评监管能力提升、研发技术储备,重新审视审评监管业务实际的需求,建立事前评审论证机制,做实做全做细项目预算,实现以业务需求为依据的预算申报模式,为争取财政预算支持奠定良好基础。安排专人参加归口司局预算专班,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技术支撑。加强资金统筹,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协调解决外委预算主体问题,避免审计和资金双向流动风险。
建成历程馆、科普馆、图书馆和档案室,展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40年奋斗历程,宣传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知识,收藏和提供核与辐射安全专业图书,规范存储核与辐射安全档案,为发挥核与辐射安全宣传和教育功能、传承核安全历史和经验、提升职工专业方面技术能力、做好核安全文化宣传提供了阵地。
建立重点项目预验收及资产转固工作机制。编制长白山、基地项目预验收方案,明确关键行动项并推进落实,完成项目单项验收核查、资产核查登记、决算报告审核、项目资料归档等工作,组织预验收专家评审会。全力推进已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基本建设工程转固,制定转固方案及进度表,长白山、长阳基地项目全部完成入账。预验收及资产转固工作有力保障了长白山项目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竣工验收,推动基地项目验收取得实质进展。
秉持“整体协同、创新增效”的理念,充分的发挥综合管理、专业与科研优势,组建社会化服务团队,通过标准化管理及开展质量评比提高服务质效。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及国际热点,主动统筹谋划各类项目,引领行业科研方向,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以社会化服务推动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高核电机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时间、降低管理及后期运行及改造成本,有效提升电厂安全性与经济性。
中心持续推动审评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审评质量责任体系。规范审评要求,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开展日常形式审查、质量抽查和年度评比,2024年高质量完成2930份技术文件。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开展审评,确保技术文件严格遵守格式规范要求,依据科学的审评标准,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方法,确保审评过程经得起推敲、审评结论清晰准确,为国家核安全局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在中心各部门的紧密团结,共同合作下,圆满完成415主场活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40年等重大活动20余次,完成监管40年历史文献、画册、征文集等编制,发布专刊,开设网络专栏,建设历程馆,召开座谈会,回顾了党领导下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传承、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核安全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665”战略,中心持续健全核安全监管技术上的支持项目管理机制,对23个核电基地和其它设置31名项目主管,充分的发挥项目管理、协调、督办作用,及时掌握审评和监督进展,主动协调推动解决重点问题。积极搭建局、站、中心和营运单位之间的监管沟通“桥梁”,确保以项目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高效运转,有力保障监管技术上的支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有力保障国家核安全局-经合组织核能署核安全监督管理现代化国际交流会这一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40周年主场外事活动;充分的发挥IAEA协作中心平台作用,成功承办亚洲核安全网络指导委员会会议;依托中巴中心,为巴方人员提供40天、320学时课程,落实在核安全峰会上的承诺;全力支持IRRS前期准备及相关筹备事宜,工作有序推进;保障部领导、中心领导的双多边外事活动,全年提供口译支持40余次等。多措并举提升中心对外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